“公车上书”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,但后人并没有忘记“康梁”爱国救亡的壮举。 2015年,由广东佛山粤剧讲习所制作的原创话剧《康有为与梁启超》,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“康梁”“公车上书”、百日维新的过程,并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全国十几个城市及 , 对这一轰动历史的“公车上书”事件,康有为描述:“时以士气可用,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,与名者千二百余人,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,请拒和约、迁都、变法三者,卓如、孺博(麦孟华)书之,并日缮写……遍传都下,士气愤涌,联轨察院前里许,至 , “公车上书”,不是一个结束,而是一个开始。 它拉开了近代中国改革浪潮的序幕,启蒙了无数后来人。 从梁启超、谭嗣同,到孙中山、蔡锷,多少英杰,正是沿着这条血与火铺就的道路,奋力向前。 今天再读那段历史,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。, 康有为在北京发动“公车上书”,揭开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。 在民族危亡与维新思潮的激荡下,谭嗣同在思想上发生剧变,痛感自己三十年前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,无补于事,决心抛弃旧学,致力于维新变法。 遂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,创办新学,并撰《兴算学议》、《报贝元征》等文,提出变法主张,首开湖南维新之风。 为追求新思想,学习新知识,他于1896年(光绪二十二年)北游访学。 先后至上海、天津、北京,访问英美传教士,购阅西方书籍,看到机器、轮船、火车、电线,参观煤矿、金矿,还看到西方传入的计算器、爱克斯光照相等科学仪器,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。 在访学中,还遍交维新之士,尤其是结识了梁启超,并通过梁进一步了解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,对康有为非常钦佩,自称为康的“私淑弟子”。, 关于“公车上书”,《辞海》上的解释是:“1895年(光绪二十一年)4月,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,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。 5月2日,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签名上书,提出拒签和约、迁都抗战、变法图强三项主张。 史称‘公车上书’。 《中国历史辞典》上的诠释与《辞海》大同小异,只是稍微详细一些:“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,光绪二十一年(1895)春,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激起全国人民反对。 康有为联合十八省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,联名上书光绪帝,痛列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,坚决反对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并提出四项解决办法:‘下诏鼓天下之气’;‘迁都定天下之本’;‘练兵强天下之势’;‘变法成天下之治’。, “公车上书”是晚清读书人(即举人)联名上书皇帝、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的事件。 以下是部分参与此次上书的举人的姓名: 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历史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或遗漏,因此以上列举的举人姓名并不一定是全部参与者。 同时,“公车上书”作为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,其背后涉及的政治、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十分复杂,值得深入研究。.